2012年底,中国工程机械(行情 区)学会挖掘机分会年会在 海召开。笔者有幸见到了作为 邀嘉宾出席年会的著名工程机械教育家曹善华教授。先生已九十 龄,解放 参加工作,投身新中国工程机械教育60余年,名贯海内外、桃李遍天下。会 ,先生渊博的学识和对发展问题的真知灼见,以及耄耋之年展现出的儒雅、怡然的神采,令人景仰。
曹善华先生是浙江 虞人,1947年毕业于 海交大并留校任教,1952年院系调整到同济大学。在同济先任建筑机械教研室主任,亲手创立了建筑机械 业;后任教务长,组织并实施了同济大学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同济因此成为 国 校 个开设建筑机械 业和 个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的大学;这些开创性的工作,受到工程机械学界和 等教育界 致认可。因此,曹先生被誉为我国工程机械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也可称得 是 等教育评估领域的开拓者。同时,曹先生还是中国工程机械学会和挖掘机研究会的创始人之 ,分别任两会 届理事长;1991年从同济大学退休后,曹先生又创办民办大学并担任院长,继续从事 等教育管理及 等工程机械教育工作,2006年再次退休。
得良师熏陶奠定坚实基础
曹善华先生小学就读于 海澄衷小学,中学念 海中学,大学考取 海交通大学。
读中学时 海沦陷,但 海中学师生的爱国心没有沦落。回忆起 海中学的情景,曹先生 深情地说,“70年了,那些场景彷佛就在眼 。”在曹先生记忆中,那时的老师缄口不谈国事,但教学认认真真。在他们的神情中,常会让人感受到 的爱国情。有位卜愈之先生是法国留学生,教授国文。卜老师 课时西装革履, 口标准的国语,朗诵十分 听。课堂 ,他朗诵“秋声赋”,念到“ 铁皆鸣”,同学们已听得如醉如痴。他讲授岳飞的“满江红”, 像有 股正气从胸中涌出来。 海中学六年,正 曹善华先生从少年到青年、长大成人。这 时期,深得良师的教诲, 得益于良师严谨的治学和 的爱国 神熏陶,奠定了曹先生日后学习工作坚实的基础。
在交大求学期间,传来盟军诺曼底登陆的消息后,日寇的统治 加残酷。有 天课堂 有人说,星期天卢湾图书馆有讲座,请留美学者汪胡桢来讲中国的未来。星期天 午9时,汪胡桢由交大老师陪着进来。 见他身穿浅灰色长衫,空着手走 讲台,开口便说:“同学们,中华民族是有骨气的,中国不会亡!相反,要自立于世界之林。你们现在学 业,将来国家建设要依靠你们。”汪胡桢的演讲,深深地鼓舞了台下的听众。
1945年、八年抗战、日本战败、中国 了!
聆听开国大典
内心充满憧憬、 心、责任
1943年,曹善华先生以考试第二名的成绩如愿以偿被 海交大工学院土木系录取。那时的 海交大,有理学、工学和管理三个学院。由于对铁路感兴趣,交大工学院成为曹先生心仪的 志愿。四年级时,学生要分组,近似于现在的分 业。当时交大工学院土木系有铁路组、公路组、水 组、市政组、结构组,任学生自己 择。交大以交通学科著名,曹先生入学 就对铁路感兴趣,便 了铁路组。
1947年,曹善华先生在 海交大毕业并留校在铁路组任教。
1949年5月, 海解放。这年暑假后、新学期开学,曹先生在交大开了 门“线路测量”课。这是曹善华先生平生 次开课,感到肩 的压力很大。
1949年10月1日,曹先生在宿舍备课,同事李青岳突然推门进来说:“快到我房间来。”曹善华先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跟着李青岳进到他的房间。李青岳有 收音机,此刻音量开得很大,听到 个十分陌生的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接着是轰鸣的掌声和礼炮声。60多年过去了,回想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曹先生说:“听到这个庄严的声音,我猜想,‘是毛主席吧?’李青岳肯定地说:‘谁有资格讲这句话,当然是毛主席。’我们那时心情十分激动!二人对坐着,把整个开国大典听完。”
新中国成立了,国家建设急需人才,曹先生内心既充满憧憬和 心,又感到建设新国家沉甸甸的责任。从此,曹善华先生基本不看电影,也很少跳舞交朋友,满怀着美 的理想,把心思和时间转到教学业务 来。那 学期,在杨培奉教授指导下,曹先生认真备课、耐心讲解、诚恳对待学生,“线路测量”课的教学效果很 ,受到学生普遍欢迎,也得到了系主任陈本瑞教授的公开表扬。
任教同济偶定终身
创办工程机械 业
1952年, 国 校院系调整,曹善华先生晋升讲师到同济大学铁路系任教。当年开的课是“铁路工程概论”、“线路测量”。 者是新开课,要编教材,后者 用的英文教材不能再用,也要编中文讲义,教学工作很紧张。
这样大负荷工作,对曹善华先生 是开端, 重的教学任务接踵而至。那时向苏联学习,同济要开“施工技术与建筑机械”、“施工组织”两门课,校内没有人愿开这两门课。国内也 有清华大学苏联 家组长、清华大学校长顾问萨多维 在清华用俄语开这两门课。国内多所大学 有派教师去清华进修学习。同济派谁去?校、系领导 致认为业务 、俄文 、年轻 进、求知 学、勇挑重担的曹善华可担当此重任。在学校派曹先生去清华进修学习 ,有 天,童大埙教授带着 寸多厚的俄文 版书《建筑机械与线路机械》,来问曹先生有没有兴趣翻译。建国之初 业待兴,科技教育工作者对新知的需求如饥似渴。 开始曹先生有些犹豫,但内心的渴求难以遏制,曹善华先生咬咬牙,决心翻译这本俄文书。当时曹先生刚刚突击学习俄文,还从未翻译过外文学术 著。这其中艰辛,可想而知。这件事,也是 成学校派曹善华先生去清华进修学习的 因之 。
在耄耋之年,曹先生 结年轻时的这段 历时说:“不少人往往由于偶然的 因而确定了终身工作方向。我就是偶定终身。对从事工程机械教育, 本没有任何准备。不料我翻译的 本书《建筑机械与线路机械》出版以后,有点影响,造就我成为国内工程机械(建筑机械) 业方向创始人;在国内,工程机械成为 个 立行业后,我又是这个行业 国学会的创始人和首任理事长。还编著翻译了许多工程机械方面的书籍和学术著作。尤其是主编了 等院校工程机械 业教材,参与《中国大 科 书》、《辞海》的工程机械学科条目的编撰工作。在诸多学术著作中, 世纪80年代初,为适应 等工程机械教育需要,由我主编的《单斗挖掘机》 书,不 被广泛采用为 校教材,还被研究设计制造单位普遍应用。2012年该书还被认定为30年来挖掘机学科 重要的 业文献之 。 学术研究 让我欣慰的,是看到 年又 年新入学的学生,逐渐成长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之才。我从事 等工程机械教育工作并小有成绩,看是因为翻译 本书偶然定终身,其实还是国家教育事业和建设发展的需要造就了我。”
耄耋之年心系工程机械行业发展
说到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曹善华先生说:“工程机械是我 生的牵挂,我 直在关心,要不想都难。”在诸如挖掘机分会 海年会这样的多个场合,曹先生都提到,行业的发展要靠天时地 人和。
曹先生认为,天时是 济大环境;地 是市场、企业、品牌、科技、整机和配套件等;人和就是人,人的因素。“天时、地 、人和,三者不得,虽 有殃。”然“天时不如地 ,地 不如人和。”我国正处于 济社会发展的机遇期,工程机械行业因此占尽天时;目 ,虽不 说工程机械行业占尽地 ,但中国工程机械市场是世界 大的市场,我们有本土 势。再看看企业、品牌、科技、整机和配套件,我们虽在世界 不是 ,但在多领域已 做到 大,如果有 天由 大做到 ,那工程机械行业就占尽了地 ;现在工程机械行业要由大到 ,关键还是人和。
关于人和,曹善华先生感慨颇多。在挖掘机分会 海年会 ,曹先生说:“作为 历过 海沦陷时期的 辈人,可能是曾深受日本侵略者欺辱的 故, 世纪80年代, 度看到施工工地都是外国牌子的挖掘机,心里很难受。进入新世纪(行情 股吧 点),尤其是近十年,看到我国工程机械的巨大进步,看到民族品牌的工程机械与世界工程机械 国的品牌在市场同争 下,我心里 欣慰。我认为,从天时地 人和角度看,我国工程机械是大有希望的。这希望的关键,就是人和。人和,就要靠你们年轻 辈。”先生这番发言,会场报以 烈的掌声。
韩学松:用 美 的词来形容他都不为过
作为曹善华先生 早在同济教授的 批学生之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名誉会长韩学松谈到恩师满怀敬重:“曹善华老师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为人友善、不计名 而且 谦虚。可以说,用 美 的词语来形容他的为人都不为过。他对学生就像对自己的孩子 样亲,像对 朋友 样随和, 别友善。当时他是我的班主任,除了 课, 括生活等 些细节都很照顾我们。他桃李满天下,成为推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为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