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新 铁祁连山隧道成功攻克了世界隧道建设史 首次遇见的‘碎屑流’地质,破解了隧道施工中的软岩 地应力地质难题等世界性技术难题,为今后我国类似地质隧道施工积累了成功 验。”5月1日 午,在祁连山隧道建设现场,中铁二十局集团祁连山隧道项目部常务副 理冀 对记者说。
当日,随着兰新 铁重点控制性工程、Ⅰ级风险隧道——祁连山隧道的 线贯通,我国 速铁路隧道施工技术获得新的突破,这也标志着我国 铁隧道施工技术走在了世界 列。
位于青藏 东北部祁连山中的兰新 铁祁连山隧道横穿甘、青两 ,由祁连山1号隧道、祁连山2号隧道和连接两座隧道的硫磺沟大桥组成, 长16.336公里,隧道轨面海拔 程为3607.4米,是目 世界海拔 、建设标准 、施工难度 大的 速铁路隧道工程。
其中,祁连山1号隧道属软岩 地应力 挤压大变形复杂地质,且大规模涌水突泥突石灾害频发,此类隧道地质属于中国铁道科学技术边缘研究课题,没有成功应对案例可循。而祁连山2号隧道施工中遇到的俗称“地下泥石流”的“碎屑流”,之 在世界隧道建筑史 是从未遇到过。
2013年5月25日召开的祁连山1号隧道攻坚施工技术方案 家论证会 ,30多位与会的国内知名隧道 家 致认为,该隧道是中国隧道施工史 施工难度 大的隧道,也是当今世界 海拔地区施工难度 大的 铁隧道。
冀 介绍,为攻克软岩 地应力地质难题,祁连山隧道项目部花费 年时间做了9个试验段并成功摸索出应对方法。同时, 过反复实践,找到了应对大规模涌水突泥突石灾害的有效方法,而为了攻克“碎屑流”这 难题,建设者试用了国内钻爆法施工的10种不同的工法, 后通过与 校、科研单位进行产学研联合创新, 结出“ 探、二封、三泄、四注”的 新工艺,攻克了“碎屑流”这 “拦路虎”。
“祁连山隧道的贯通,使我国 速铁路隧道的设计施工走在了世界 列,同时也创造了我国 海拔地区 速铁路隧道的新纪录。”冀 说,除了破解软岩 地应力 挤压大变形复杂地质和“碎屑流”地质难题,祁连山隧道探索出 长隧长距离反坡自动化抽排水系统、 长隧制氧供氧系统,并成功解决了 长隧通风难题,为今后我国类似地质隧道施工积累了成功 验。